上世纪中期左右,游客在西海口游玩。
核心提示
锦州的西海口曾是著名的商业港口,清朝中期至营口开埠之前,山东、河北、福建、广东的商船满载着货物在这里停靠,东北以及内蒙古的特产从这里装船,运往全国和世界各地。西海口商贸的繁荣不仅吸引了南来北往的中国人,也使之成为日本人眼中的一块肥肉,他们在这里开设洋行,肆意欺压商户、搜刮民财。
时至今日,西海口商港早已不复存在,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在战争时期的悲惨遭遇,不应该被遗忘。
“拉不败的西海口,填不满的锦州城”
锦州西海口距离锦州市区正南方约35公里,位于锦州湾内,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。
“西海口原本就是一个港口,只不过,最初去那里停泊的船只比较少。它虽然深处渤海湾腹地,但西海口在清朝中期至营口开埠前,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商港。”4月11日,锦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牛广臣颇为感慨地说,如今,很少有人了解西海口的那段辉煌历史了。
牛广臣说:“在西海口商港出现之前,锦州还有个东海口,位于小凌河的入海口处,在明朝中期就已是一个商贸港口,距离锦州市区更近一些,大约有17.5公里,但是由于海淤等原因,渐被废弃,自此,商船全转移到距离其不远的西海口停靠。”
据《奉天通志》记载:“西海口亦称为帆船商港,清道光、咸丰年间海运最为兴盛。国内沿海各省及海外货物,都由此输入东北,每年入港帆船达千余艘。”
“在20世纪初时,出入西海口的商船以山东龙口、芝罘船,浙江宁波船,福建福州船,广东潮州船及辽东直隶船居多。”牛广臣说,“这些船满载蹄铁、染料、纸张、蜡烛、胡金箔、火柴、昆布及水果等各种各样的货物,每年的总交易额达到110多万银元。与此同时,产自东北及内蒙古等地的土特产,比如大豆、小豆、青豆、谷子、玉米、高粱、杏仁、甘草等,从西海口装船销往全国各地,有的还出口日本、朝鲜、新加坡、印度,也有少量商品经香港远销欧美各国。”
西海口的繁华景象延续了很多年,及至营口开埠甚至民国,锦州西海口仍是东北重要的商贸港口。时至今日,当地还流传着一句俗语:“拉不败的西海口,填不满的锦州城。”
锦州滨海新区宣传部保存着一份《回忆故乡西海口》的回忆录,详细记录了当年西海口的繁荣景象。
“上世纪20年代,西海口商港过往船只不断。每到旺季,停靠帆船的船杆像大地的高粱茬子一样,遍布在海滩上……每日来西海口送粮运货的马车络绎不绝,有时候排出四五里长,这些运货车有来自附近农村的,有来自周边县区,还有省外其他地方的。内蒙古赤峰一带还赶着马队、骆驼队来此卖货。”
锦州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杨震告诉记者,这份回忆录是2000年左右一位迁居葫芦岛的西海口老人张玉华托人转交的。“当时他已经七八十岁了,对故乡的感情特别深,他希望后人能通过他的描述了解当年的西海口。”
锦州最早用电灯的地方
日益频繁的商贸交易为西海口带来了大量的人气,许多人在这里安家落户。
锦州滨海新区天桥街道西海口社区书记王盾,是土生土长的西海口人。他告诉记者,他爷爷年轻时,看到西海口商贸活动频繁、就业门路广,于是只身一人来此“扛脚行”,也就是当装卸工。
那时候,西海口的装卸工分属不同的装卸队,有散帮和黑帮之分。散帮以装卸粮食为主,黑帮以装卸煤和杂货为主。由于货运频繁,“扛脚行”在西海口比较紧俏,王盾的爷爷生活还可以,干脆在这里定居下来。
这一点,记者在《锦州通史》中看到相关的记载:“1916年,西海口住户已达到193户,人口大约有2045人。”
便利的海运条件还吸引了许多商户。1916年,西海口的商户资本在1万吊以上的有21家。
尽管后来牛庄和营口的开埠以及京奉铁路的修成,对西海口商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,但其并没有因此而立刻衰落。
根据张玉华的回忆,上世纪20年代的西海口有东西方向的大街三条,分别是前街、中街、后街,其中,前后两条街都设有路灯,每到夜间就会有打更的人敲着梆子和锣满街巡走。西海口的交通也十分方便,通往锦州城的汽车从早晨8点至晚上6点接连不断。
三条街中最繁华的是中街,街的东头除了居民住宅区,还有赵家饭馆和李家馆子; 街的中段全是经营粮食的粮栈和代理店; 街的西头除了较大的张家饭馆外,还有10多家小饭馆。另外,街上还有王家绳麻铺、孙家肉铺、茶馆、理发店、浴池、杂货店等服务居民生活的店铺。税务所、邮局、电业局、警察局、商会也都设在这里。
后街不仅有大的商号德兴合、福泰栈、盛家店以及经营食品杂货的德兴号,东头还设有卡子门、炮台,每到夜晚炮台上会有炮兵持枪把守。前街除了武装警察外,大部分都是下海捕鱼的渔民。
王盾的叙述也印证了张玉华的回忆,他告诉记者:“西海口当时很繁华,是锦州最早通电灯的地方,前后街早就设有路灯。”
上世纪40年代,日本人的欺压引发商人逃离潮
随着其他港口的兴起和铁路的兴建,西海口商港逐渐衰落,但其仍然是内蒙古及辽西等地货物运输的便利通道。1914年以后,日本商人看中了这一点,陆续来到了西海口。
“他们先后开设了三菱洋行、冈田洋行、三井商社等企业。这些企业主要收购东北及内蒙古的中药材,也销售一些日本货物。其中,冈田洋行的生意做得最大,每年收购甘草、杏仁、桔梗等药材1500多吨,价值上万银元,这些药材多取道朝鲜运往日本大阪等地。”牛广臣介绍说。
起初,日本商人在西海口开洋行时,还能做到公平买卖,但“九一八”事变爆发后,特别是伪满洲国成立后,日本商人一方面压制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,肆意搜刮、欺压中国商户,另一方面倾销低劣的产品。自此,西海口人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。
“由于日本人禁止中国民族工业发展,中国商户没有物品可经营,只好从日本商人那里进货。而日本商人肆意抬高物价,致使一些中国商户的经营异常艰辛。对民族工商业打击更深的是1942年7月25日后,伪满洲国推行物价停止令,在西海口的日本商人彻底把控了市场。”牛广臣告诉记者,小时候,他没少听母亲叨咕那段历史。那时中国人在市场上买不到棉布做衣服,日本人卖给国人的都是伪劣的“更生布”,既不结实也不保暖。鞋子的质量最差,鞋里儿都是纸壳做的,穿不到一周就烂,老百姓称之为“礼拜鞋”。在这种高压管制下,西海口曾经的繁华逐渐消失。
1943年,日本人为了战争的需要,搞经济封锁,彻底封闭了西海口。当时,西海口正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,农作物颗粒无收,老百姓吃不上饭,很多人开始逃离。
张玉华在回忆录中写道:“那是最困难的时期,大部分人被逼无奈,跑到锦州市内日本人开设的纺织厂打工,还有一些人则投靠亲友,西海口十室九空。”
1945年日本投降后,过了差不多半年的光景,西海口商港又开始通商。过了一年多之后,国民党为了打内战又封闭了西海口商港,之后,西海口商港没再开放,这个曾经的东北商贸枢纽彻底不复存在。
(照片由牛广臣提供)
延伸
西海口的沧桑巨变
当商贸港口的功能消失之后,曾经繁华的锦州西海口逐渐变成一个以农业为主、渔业为辅的自然村,静静地坐落在渤海湾边上。
改革开放以后,西海口村有了新的变化。
1986年,国家投资建设锦州港,原本归锦县管辖的王家窝铺和天桥乡合并成立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(现已更名为锦州滨海新区),划归锦州市管辖,开发区下设两个街道,王家窝铺街道和天桥街道。
“我们西海口村归天桥街道管。锦州港建成后,各行各业都想借助港口发展经济,紧挨着锦州港的西海口成为大家眼中的香饽饽,村里的土地大部分被征用。按照当时土地代劳的政策,西海口除老人、小孩外,青壮年都被各单位录用为工人,户口也由农业转为非农业,村民整体迁移至别处,由西海口村变为西海口社区。”锦州滨海新区天桥街道西海口社区书记王盾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