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锦城十景第七景:北镇神祠
2015-09-01 14:33:53 中心动态

  北镇神祠

  中国有五大镇山即东镇沂山、西镇吴山、中镇霍山、南镇会稽山、北镇医巫闾山,北镇神祠是北方镇山医巫闾山的山神庙,今天小编就带您走进全国五大镇山中保存最完整的镇山庙-北镇庙

北镇神祠


  北镇庙位于中国辽宁省北镇市城西2千米的山岗上,是医巫闾山的山神庙, 1988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北镇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(594年),初称“医巫闾山神祠”。金大定四年(1164年)重修后改称“广宁神祠”。元大德二年加封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,将神祠扩建后改称“广宁王神祠”,元末被毁。明洪武三年在原址重建,改称“北镇庙”。

  北镇庙坐北朝南,依山而建,南北长240米,东西宽109米。在其中轴线上,由南至北依次为石牌坊、山门、神马殿、钟鼓楼、御香殿、大殿、更衣殿、内香殿、寝宫等。庙内保存有元明清碑刻56通。庙东有乾隆年间所建的“广宁行宫”遗址。

北镇神祠


  这座依山而建,自南向北沿中轴线铺陈开来的建筑群,规模恢宏结士与严谨,谱写出一曲华美的乐章。石狮、石坊、仪门奏响序曲。红墙绿瓦的仪门建在由花岗岩条石堆砌的高台上,上去得走20级石台阶。走进仪门步入第一个庭院,这里原有的神道及东西朝房已不复存在。

北镇神祠


  又一个20级石阶,走上第二个平台,神马殿居其上。经两侧角门进入第二个“四合院”。东有钟楼西有鼓楼,其间有四座清代御碑亭及一排乾隆皇帝的游山诗碑。经两段石阶走上第三个平台,平台上建有御香殿。在殿前一个略低的平台上列有一排乾隆皇帝游山诗碑。西侧有日晷石座一个,东侧有焚香亭模样的石嘉量一个,它是古代的量具。这是一组承前启后的乐章。御香殿、正殿、更衣厅、内香殿、寝宫建筑在一个巨大的用条石堆砌的亚字形的平台上,周围有石栏杆,雕栏玉砌。稳重而华丽的基座,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一大特征。

北镇神祠


  正殿内供奉医巫闾山的神塑像,传说为丹朱,唐尧之子。正殿是寺内主体建筑,是整曲乐章的高潮。正殿面阔五间,歇山式大木作结构,绿琉璃瓦的大屋顶,飞檐斗拱,红柱画枋,上画和玺彩画、旋子彩画图,充满东方神秘色彩,明显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宫廷建筑的特征。大殿内东北西三面墙壁上绘有32位人物画像,有身材魁梧、披甲执杖的武将,也有须鬓飘拂、风度潇洒的文臣,有白面书生,也有黑脸大汉,造型准确,极富动态,栩栩如生,无一雷同。从衣冠服饰判断,应是明代人物。据此有人揣度他们是朱元璋的开国元勋文臣武将。设色艳丽,沥粉描金,线条流畅,显然出自清代画家之手,尚存明代遗风。高大寝宫作为整体组群的终结,乐章戛然而止,令人回味无穷

北镇神祠


  纵观医巫闾山四周不乏风光优美之地。为什么当初单单选中这个地方做为庙址?用一句话回答,这里是少见的风水宝地。古有“地之美者,则神灵安”之说。在阴阳学家于宫廷占主流、阴阳五行风水学说盛行的古代,朝廷选择庙址,遴选处士能人“相度风水”是必不可少的。北镇庙在医巫闾山之阳,坐落在主峰望海峰山脚状如龟趺的小山丘上,海拔112米,具备“青龙双拥,旗鼓园峰”的态势,土丘左右各有一条溪水环绕。最奇妙的西侧溪水上游竟有个天然的大石锁。这一切,暗合“龙好有盖有座,水好有关有锁”之说,站在庙内可瞻望神山主峰一览医巫闾山奇异景色。这块风水宝地早在建庙之前便已被远古先民所看中,今天还可以在庙内或附近找到石灰坑,拾到夹砂陶片、鬲腿、石核、石斧、石纺轮及贝壳等。表明这里曾是古人生活遗址,早在新石器时期,已经有人在这里生活繁衍。这里地处辽西走廊,东面有广宁古城,有古驿道在前面通过。为方便过往官民祭拜,在庙门南1.2公里古道旁原有一座青砖券砌的香亭。

北镇神祠


  整座庙宇处于医巫闾山脚下,高居士丘之上,神殿雄伟瑰丽,时有祥云缭绕。不正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吗?在岁月的流转间展示恒久的魅力。

  •地 址: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城西二公里

  •联系电话:0416-6639411

  •开放时间:08:00-18:00


上一篇:锦城十景第六景:青岩圣境下一篇:锦城十景第八景:宜州大佛
关于我们  |  企业文化  |  联系我们  |  诚聘英才
锦州市便民家政服务中心 © 2009-2025